本帖最后由 twq19810302 于 2022-12-6 10:42 編輯
8 L {& T& \' I; [* y6 P# g7 g# A2 g6 h$ R: a6 j
天宮空間站雖然是后起之秀,,但論噸位,、個頭與太陽翼面積,,其實與國際空間站還有不小差距,。但神奇的是,,中國天宮的發(fā)電能力,,居然能與國際空間站(ISS)能打個平手,這是為何?
" r5 q* J9 H2 j6 m9 V
% {" X4 j0 s9 U3 `
中國空間站一期建成之后,,有3個大型艙室,,大概是90噸重量,其中問天,、夢天各有兩組太陽翼,,天和核心艙還有2組太陽翼,總共六組,,都是中國獨創(chuàng)應用的柔性太陽翼,。 中國空間站未來可以拓展到180噸。雖然天宮本身已經(jīng)不小,,但相比國際空間站還是有些差距,。國際空間站是個420噸的太空怪獸,擁有8個大型太陽翼,,6個大型艙室,,無論是個頭還是太陽翼數(shù)量,都比天宮大了很多,。 但是,,在這些數(shù)據(jù)對比里,有項數(shù)值卻完全不成比例,。那就是在重量,、數(shù)量都相差較大的前提下,中國天宮空間站的發(fā)電功率,,居然與國際空間站差不多,。換句話說,中國天宮用小得多的尺寸和重量,,實現(xiàn)了對國際空間站發(fā)電功率,、有效艙室體積等指標的追趕。
+ x! [$ _, l `
【天宮發(fā)電主要靠四個大型太陽翼,,再加上其他太陽能板,,發(fā)電總功率超過100千瓦】
1 ^" @" s8 M0 s ^2 | 天宮發(fā)電能力,與國際空間站不相上下國際空間站靠8個電池板,,可以產(chǎn)生84-120千瓦的電力,。與夢天完成對接后,天宮靠6套電池板,,設計發(fā)電功率就已經(jīng)超過100千瓦,,兩者發(fā)電能力已經(jīng)基本相同。這是什么原因,? 是天宮的太陽能板更大嗎,?結果數(shù)據(jù)顯示,,并不是這樣,ISS的面積反而更大,。國際空間站的太陽翼,,長度超過30米。天宮最大的四個太陽翼,,規(guī)格是27米X4米,,展開面積只有138平米。 【ISS的太陽翼更為巨大,,乍看與天宮的差不多,,其實完全是兩碼事】
! \) v7 G0 s' C9 U/ C; t* m0 M
發(fā)電能力強,關鍵在材料上用這么小的身板,,發(fā)這么強的電,,其實關鍵就在材料與技術上。乍看ISS與天宮都是太陽翼,,樣子結構都差不多,,但實際上完全是兩個時代的產(chǎn)物。 中國空間站的柔性太陽翼,,完全是自主研制,,壽命長、可靠性高,、可以重復展開收放,,厚度只有0.7毫米,采用三結砷化鎵材料,,發(fā)電效率超過30%,,采用鋰電池存儲能源;而且有獨特的太陽定向裝置,,隨時正對著太陽,,確保發(fā)電效率。 3 I* C: e, u- C9 I. P1 A5 O# ] X
整個中國空間站,,每天發(fā)電量可以達到約1000度,,可以保證空間站幾十個實驗機柜的全天運作,還有能量富余,。關鍵是,中國空間站的太陽翼采用二次展開的獨特設計,,結構和材料領先世界,,重量比國際空間站大大減輕,不需要復雜的桁架結構,,日后維護更換也更方便,。 早在1890年代,,不到20歲的法國物理學家埃德蒙·貝克勒爾,其實就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光伏效應,,給人類的能源領域打開了全新的大門,。但因為功率太低,這技術在地面上一直沒怎么開發(fā)利用,,直到20世紀50年代太空時代開啟,,才開始大放光彩。1958年首次用在了美國衛(wèi)星上,,當時發(fā)電功率,,只有5毫瓦。
" g, Z( R% F# ~
【天才物理學家埃德蒙·貝克勒爾,,光伏效應也被稱作貝克勒爾效應】 # k$ B, s( d5 {1 S. s
太陽的輻射強度,,在地球附近是穩(wěn)定不變的,想要提升太陽能發(fā)電功率,,只有2個辦法:一個是增大面積,,一個是增強光電轉換效率。實際上在1998年時,,國際空間站使用的已經(jīng)是較為先進的硅基太陽能電池板了,,不但面積巨大,轉換效率也達到了14%,。 【先鋒1號是美國第二顆衛(wèi)星,,其實只有巴掌大,可見當時美國航天技術確實有些落后蘇聯(lián)】
& K2 p+ e6 H6 p: `4 m4 o+ J
但是作為第一代半導體材料,,想再提升硅基太陽能的發(fā)電功率,,已經(jīng)比較困難了。有人就想到了新材料,,那就是第二代半導體砷化鎵,。相比轉換效率最高14%的硅基,砷化鎵的光電轉換效率可以超過30%,,直接翻倍,。
- z! C0 X- G1 T! f0 H8 n9 m4 j 打造新一代太陽翼,哪有那么容易即便有了新材料了,,想造出太陽翼也是困難重重,。太陽翼要直接在太空里與強輻射對抗,面臨著300度的高低溫差,,需要在這么惡劣的條件下,,需要避免老化,維持數(shù)年甚至十幾年的壽命,,難度可想而知,。 而且,,就像半導體硅一樣,砷化鎵也需要單晶結構才能使用,,僅僅是制備這種產(chǎn)品就需要很高的技術,。那么,半導體技術相對薄弱的我國,,是怎么較早用上這個技術的,? 因為我國不缺國士,還有前輩打下基礎,。林蘭英院士曾是美國著名半導體專家,,放棄優(yōu)厚條件回到祖國,在五六十年代,,先后負責研制成中國第一根硅,、砷化鎵等單晶,為我國半導體材料研究打下最堅實的基礎,。
! n8 |! B2 P: P% E
【林老曾是美國頂級半導體公司的頂級專家,,56年她放棄優(yōu)越條件毅然回國,曲折程度不比錢學森差多少,,也被美國政府“關照”,,遭到攔截搜查扣押】
@ ~8 \5 a2 b' g0 L
于是,在一代代科研人員接力下,, 2016年天宮二號升空,,就開始用上半剛性三結砷化鎵電池板的全新技術,這時中國已經(jīng)在新型太陽翼技術上,,走在了前頭,。不知是不是巧合,2017年美國緊接著在國際空間站,,測試了砷化鎵太陽翼,,計劃2022-2023年給ISS換上新設備,增強發(fā)電能力,。與中國前后腳更新太陽翼設備,,還真是“巧合”。 至于砷化鎵電池板的生產(chǎn)技術門檻到底有多高,,看造價就能體會到了,。三結砷化鎵電池板,一平方厘米造價超過100元人民幣,,一平米造價就是100萬,,在有些城市都能買一套房了。 【三結砷化鎵電池板加工特別復雜,而且使用的材料也是昂貴金屬,,但確實是非常優(yōu)秀的發(fā)電裝備,這時候不能單純的算經(jīng)濟賬,,技術性能超過一切】 % g1 w- O, M2 f
砷化鎵材料從發(fā)現(xiàn)到應用,,走過了半個多世紀才開始有眉目,背后是相關技術和加工工藝的不斷革新,,是一整套產(chǎn)業(yè)鏈的逐漸完善與支撐,。 很多類似的技術也都需要這樣的厚積薄發(fā),經(jīng)過十幾年數(shù)十年的積淀,,才能出成果�,,F(xiàn)在半導體材料已經(jīng)發(fā)展到第三代了,希望我國能再接再厲,,生產(chǎn)出光電轉換效率更高的新型材料,,為下一代中國太空“巨艦”充能。
8 \* Z# c+ w7 k! `/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