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twq19810302 于 2022-12-6 10:42 編輯 2 r9 b5 a7 O0 l8 [5 @2 n: q
9 m. B5 E4 R$ V! N, }. S天宮空間站雖然是后起之秀,,但論噸位,、個頭與太陽翼面積,其實與國際空間站還有不小差距,。但神奇的是,,中國天宮的發(fā)電能力,居然能與國際空間站(ISS)能打個平手,這是為何,?
: |" T) K6 i/ |) B
6 V: `0 P1 w! `0 C& m+ i
中國空間站一期建成之后,,有3個大型艙室,大概是90噸重量,,其中問天,、夢天各有兩組太陽翼,天和核心艙還有2組太陽翼,,總共六組,,都是中國獨創(chuàng)應用的柔性太陽翼。 中國空間站未來可以拓展到180噸,。雖然天宮本身已經不小,但相比國際空間站還是有些差距,。國際空間站是個420噸的太空怪獸,,擁有8個大型太陽翼,6個大型艙室,,無論是個頭還是太陽翼數(shù)量,,都比天宮大了很多。 但是,,在這些數(shù)據(jù)對比里,,有項數(shù)值卻完全不成比例。那就是在重量,、數(shù)量都相差較大的前提下,,中國天宮空間站的發(fā)電功率,居然與國際空間站差不多,。換句話說,,中國天宮用小得多的尺寸和重量,實現(xiàn)了對國際空間站發(fā)電功率,、有效艙室體積等指標的追趕,。
" k+ A# I& F; z4 @/ L; g- ~2 M( a
【天宮發(fā)電主要靠四個大型太陽翼,再加上其他太陽能板,,發(fā)電總功率超過100千瓦】
, r: c; k4 |+ {; }/ g1 m9 n0 X 天宮發(fā)電能力,,與國際空間站不相上下國際空間站靠8個電池板,可以產生84-120千瓦的電力,。與夢天完成對接后,,天宮靠6套電池板,設計發(fā)電功率就已經超過100千瓦,,兩者發(fā)電能力已經基本相同,。這是什么原因? 是天宮的太陽能板更大嗎,?結果數(shù)據(jù)顯示,,并不是這樣,,ISS的面積反而更大。國際空間站的太陽翼,,長度超過30米,。天宮最大的四個太陽翼,規(guī)格是27米X4米,,展開面積只有138平米,。 【ISS的太陽翼更為巨大,乍看與天宮的差不多,,其實完全是兩碼事】 ; k1 j% V8 T) }- h G, t; Q
發(fā)電能力強,,關鍵在材料上用這么小的身板,發(fā)這么強的電,,其實關鍵就在材料與技術上,。乍看ISS與天宮都是太陽翼,樣子結構都差不多,,但實際上完全是兩個時代的產物,。 中國空間站的柔性太陽翼,完全是自主研制,,壽命長,、可靠性高、可以重復展開收放,,厚度只有0.7毫米,,采用三結砷化鎵材料,發(fā)電效率超過30%,,采用鋰電池存儲能源,;而且有獨特的太陽定向裝置,隨時正對著太陽,,確保發(fā)電效率,。
I0 B! g1 b8 g) m& n整個中國空間站,每天發(fā)電量可以達到約1000度,,可以保證空間站幾十個實驗機柜的全天運作,,還有能量富余。關鍵是,,中國空間站的太陽翼采用二次展開的獨特設計,,結構和材料領先世界,重量比國際空間站大大減輕,,不需要復雜的桁架結構,,日后維護更換也更方便。 早在1890年代,不到20歲的法國物理學家埃德蒙·貝克勒爾,,其實就已經發(fā)現(xiàn)了光伏效應,,給人類的能源領域打開了全新的大門。但因為功率太低,,這技術在地面上一直沒怎么開發(fā)利用,,直到20世紀50年代太空時代開啟,才開始大放光彩,。1958年首次用在了美國衛(wèi)星上,,當時發(fā)電功率,只有5毫瓦,。
+ F4 V% @/ j5 Q0 @4 D3 v$ {4 n
【天才物理學家埃德蒙·貝克勒爾,,光伏效應也被稱作貝克勒爾效應】
( X0 ~) z! l* _4 Q
太陽的輻射強度,在地球附近是穩(wěn)定不變的,,想要提升太陽能發(fā)電功率,,只有2個辦法:一個是增大面積,一個是增強光電轉換效率,。實際上在1998年時,,國際空間站使用的已經是較為先進的硅基太陽能電池板了,,不但面積巨大,,轉換效率也達到了14%。 【先鋒1號是美國第二顆衛(wèi)星,,其實只有巴掌大,,可見當時美國航天技術確實有些落后蘇聯(lián)】
/ _7 z1 v5 z! m4 k' q* w s! q; T
但是作為第一代半導體材料,想再提升硅基太陽能的發(fā)電功率,,已經比較困難了,。有人就想到了新材料,那就是第二代半導體砷化鎵,。相比轉換效率最高14%的硅基,,砷化鎵的光電轉換效率可以超過30%,直接翻倍,。 6 H3 n; M& \* m$ W6 B' y) u
打造新一代太陽翼,,哪有那么容易即便有了新材料了,想造出太陽翼也是困難重重,。太陽翼要直接在太空里與強輻射對抗,,面臨著300度的高低溫差,需要在這么惡劣的條件下,,需要避免老化,,維持數(shù)年甚至十幾年的壽命,難度可想而知。 而且,,就像半導體硅一樣,,砷化鎵也需要單晶結構才能使用,僅僅是制備這種產品就需要很高的技術,。那么,,半導體技術相對薄弱的我國,是怎么較早用上這個技術的,? 因為我國不缺國士,,還有前輩打下基礎。林蘭英院士曾是美國著名半導體專家,,放棄優(yōu)厚條件回到祖國,,在五六十年代,先后負責研制成中國第一根硅,、砷化鎵等單晶,,為我國半導體材料研究打下最堅實的基礎。
5 F4 O. {, C" O1 U X4 o
【林老曾是美國頂級半導體公司的頂級專家,,56年她放棄優(yōu)越條件毅然回國,,曲折程度不比錢學森差多少,也被美國政府“關照”,,遭到攔截搜查扣押】 8 Y0 \7 z/ k4 T4 p: c
于是,,在一代代科研人員接力下, 2016年天宮二號升空,,就開始用上半剛性三結砷化鎵電池板的全新技術,,這時中國已經在新型太陽翼技術上,走在了前頭,。不知是不是巧合,,2017年美國緊接著在國際空間站,測試了砷化鎵太陽翼,,計劃2022-2023年給ISS換上新設備,,增強發(fā)電能力。與中國前后腳更新太陽翼設備,,還真是“巧合”,。 至于砷化鎵電池板的生產技術門檻到底有多高,看造價就能體會到了,。三結砷化鎵電池板,,一平方厘米造價超過100元人民幣,一平米造價就是100萬,,在有些城市都能買一套房了,。 【三結砷化鎵電池板加工特別復雜,,而且使用的材料也是昂貴金屬,但確實是非常優(yōu)秀的發(fā)電裝備,,這時候不能單純的算經濟賬,,技術性能超過一切】 + J: M6 ^! n+ k7 {" }# @9 a
砷化鎵材料從發(fā)現(xiàn)到應用,走過了半個多世紀才開始有眉目,,背后是相關技術和加工工藝的不斷革新,,是一整套產業(yè)鏈的逐漸完善與支撐。 很多類似的技術也都需要這樣的厚積薄發(fā),,經過十幾年數(shù)十年的積淀,,才能出成果。現(xiàn)在半導體材料已經發(fā)展到第三代了,,希望我國能再接再厲,,生產出光電轉換效率更高的新型材料,為下一代中國太空“巨艦”充能,。 9 k$ c3 {# v9 d0 e% m(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