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2010年中國經濟統(tǒng)計數字的新聞發(fā)布會上,,日本記者重復了過去許多場合曾提過的問題:中國如何看待經濟總量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事實? 在熱鬧了一年多有關中國經濟總量將超過日本的議論之后,現在看來,,中國人對此已經非常冷靜,,這個問題可能已經成為只有日本記者關心的話題,。對中國人來說,,思考的也不僅是和日本相比中國的人均GDP要少得多那么簡單,。中國和日本的差距,絕不僅僅是數額上的差距,,而是很多方面乃至全方位的差距,。在同樣達到人均4000美元的時候,中國遇到的難題要比日本更加復雜,。
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日本人均GDP達到4000美元。此時的日本,,通過60年代開始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已經成為一個“均富社會”。日本現在的基尼系數(基尼系數是一個比例數值,,在0和1之間,,是國際上用來綜合考察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異狀況的一個重要分析指標。)是0.24,,但在當時就已經低于0.3,。也就是說,日本是在工業(yè)化和城市化的同時,,大幅降低了貧富差距,。和日本存在類似情形的只有韓國和我國臺灣。1963年臺灣地區(qū)的基尼系數為0.321,,到1980年臺灣地區(qū)的基尼系數已下降到0.277,。而在世界各地,從拉美到東南亞,,眾多新興工業(yè)化國家走的幾乎都是相反的道路———工業(yè)化,、城市化的同時拉大貧富差距。只有少數幾個東亞國家和地區(qū)能夠掙脫“發(fā)展魔咒”,,從眾多發(fā)展中國家脫穎而出,,成為少數特例。
以前我曾經一直堅信,,日本,、韓國的現在就是我們的未來。但現在我更相信,,發(fā)展中國家能夠進入發(fā)達國家的行列,,一定是一系列正確選擇之后的一個偶然結果,而不是市場經濟的自然走向,。
放眼當今世界,,中國近三十年的發(fā)展速度,無人能望其項背,。但如果一個喜歡探討“龍象之爭”的印度人想在和中國人的對比中贏得臉面,,那么他可以選擇基尼系數作為對比。在經濟總量,、人均GDP,、經濟增速、基礎設施建設,、人均用電量,、人均用鋼量等幾乎所有的經濟評價指標中,中國都遙遙領先于印度,,但只有這一項———基尼系數,,按照世界銀行的統(tǒng)計數據,,2009年印度是0.368,而中國是0.47,。中國比印度高出0.1,。
剛剛引起世界高度關注的突尼斯,其基尼系數是0.398;和中國發(fā)展模式相似的越南,,其基尼系數是0.378,。同樣轉型中的大國俄羅斯,其基尼系數是0.375,。
在世界各國中,,基尼系數明顯高出中國的僅有巴西、智利,、阿根廷,、秘魯、南非等,。這些國家大多集中在南美洲,,而南美不少國家正是被國際公認為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在現代化道路上陷入迷途的國家,。
為了緩解公眾對于基尼系數過高產生的擔憂,,著名學者厲以寧教授曾經提出過著名的“加權平均論”。他認為由于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特色明顯,所以中國的基尼系數應該城鄉(xiāng)分開計算,,再加權平均,,這樣算出來的數據就要好看得多,基本接近于挪威,、瑞典等北歐國家,。這種可笑的推論相當于:一個考試不及格的學生,通過對考題類型的分類分析得出自己的加權成績應該是85分,,然后向家長交差,。
基尼系數之所以被廣泛接受,就是因為有一套通行的計算規(guī)則,,而相關機構對所有國家都使用相同的計算方法,。當然,我們可以質疑考試是否能夠代表學生的真實水平,,但連續(xù)的考試總是大體上可以推算出一個學生的大致水平,。
中國的“基尼系數”在1994年超過0.4的警戒水平后,1998年達到0.456,,1999年達到0.457,,2001年達到了0.459,。雖然增長速度并不算太快,令人擔憂的是一直呈現正增長的態(tài)勢,。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警覺和重視,。
中國過高的基尼系數影響的已經不再是中國的國際聲譽,而是影響了人們對中國式增長的總體評價,,進而成為影響中國擺脫大多數發(fā)展中國家“發(fā)展魔咒”的重要問題。
近幾年來,,中央雖然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加大社會保障等措施削減貧富差距,但從目前的發(fā)展態(tài)勢上看,,資本和權利在財富分配中的比重越來越強的趨勢尚未改變,。
在一定意義上,中國已經有半個身子陷入“發(fā)展魔咒”泥潭,,而不僅僅是有這種危險,。如果在追求社會均富的問題上還不能形成共識,大力推進,,將進一步貽誤時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