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言辭過于激動,。
90年代的下崗潮我確實沒經(jīng)歷,但是我親眼見證了那段歷史,,我還是比較了解,,尤其在我們東北,朱老總一聲令下,,國有企業(yè)職工全部下崗或者工齡買斷,,而且在我們東北搞的是試點,那時候我父母都在工廠工作,,都是在那個時期下崗的,!當時感覺家庭收入突然就銳減了,雖然后來,,搞返聘,,又有了相對穩(wěn)定的收入,但是家庭收入還要拮據(jù)很多,,因為原來的很多國營廠的福利都沒了,。據(jù)我看到的歷史現(xiàn)象,您也不用對那段時期耿耿于懷,,因為那是一段特殊的歷史時期,,目前還沒有正式的結論說:那段歷史時期的政策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
我因為親眼見證過那段歷史,,所以比較關注這一塊的問題,我們現(xiàn)在也只能辯證的看待這個問題,。
下崗和買斷工齡,,確實給國有企業(yè)減輕的負擔,但是做法過于武斷,,基本是“一刀切”,,當時我父母所在的工廠,政策是一個工廠所有人都下崗,,再等待返聘,,不希望返聘或者沒資格返聘的買斷工齡,買斷工齡的拿著幾千塊錢就徹底的離開企業(yè),,跟企業(yè)沒關系了,。我父母屬于那種踏實肯定干的,最后返聘了,,但是工資不漲反降,,沒有獎金,沒有其他福利了,,家庭收入減少了很多,。而更多的人就選擇買斷工齡了,,有人自己做點小生意,后來生活也不錯,,有人買斷工齡的錢花沒了,,就繼續(xù)找政府找企業(yè)鬧事,就形成了東北最早的一批“上訪者”,,這些人后來混的也都不怎么樣,。還有一些專業(yè)技能強的人,離開老家,,去南方找私企工作,,后來混的也不錯。這“一刀切”的政策,,造成國有企業(yè)技術人才流失,,應該可以算作是國有資產的損失。在這時期,,有人因禍得福,,有人自暴自棄,有人選擇堅守,,也算是有利有弊,。
但是國家政策和管理的缺失,下崗減負后的國有企業(yè)并沒有取得更多的經(jīng)濟效益,,換句話說:當時的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對當時國有企業(yè)的改革沒起到任何有效的作用,,就是說想放手,又放的不干凈,,干預過多,。我個人覺得當時應該采用市場調控手段,將企業(yè)直接推向殘酷的市場競爭,,適者生存,,劣者淘汰。企業(yè)的人員裁剪或者增加,,企業(yè)自動根據(jù)企自身在市場競爭中獲取的經(jīng)濟效益而調整,,事實證明,現(xiàn)在的國企改革,,走的就是這條路,。
另外就是當時國企改革,真正的資產流失,,那個時期的國企改制,造就了一批,,現(xiàn)在社會上的一些“企業(yè)家”,,為什么加引號,,因為我覺得他們占了國有企業(yè)改制時期的大便宜,企業(yè)家的名號給他們有點違心,,當時車間搞承包制或者直接以很便宜的價格賣給個人,,老國企的機加工設備呀,賣的跟蘿卜白菜的價格差不多,,這些有形資產的流失,,沒有人去關注吧!
其實,,90年代的下崗潮,,損失的不只是個人,國家的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的損失也是無法彌補的,。中國工人從來就不缺“工匠精神”,,只是社會發(fā)展的歷程中,中國工匠們的追求從技術研究轉變成了快速致富,,社會文化導向如此,,小老百姓為了生存,追求金錢無可厚非,,在沒滿足物質基礎的時候,,談何“工匠精神”,違背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基本觀點,。
您是那段歷史的親身經(jīng)歷者,,歷史傷害了您,您沒辦法,,我們大家也沒辦法,,只能去承受,生活還得往前繼續(xù),!對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