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有家公司讓我去面試,,人事了解了一下我目前的工作,,最后給出的總結是:你的工作年限是挺多,,但是工作經(jīng)驗并不多,。工作這么多年還第一次被人這么說呢,,心里雖然有點氣,,但還是要接受人家批評的,畢竟我們做一個項目從談方案一直到客戶驗收交機都是我一個人負責的而人家一個項目至少有五名技術人員參與,,或許我就是個井底之蛙,。
正好去年年初公司加入了口罩機生產(chǎn)的隊伍急速招了一批有經(jīng)驗的工程師,就借這個經(jīng)歷我總結了以下三點可能能夠體現(xiàn)我們搞機械的工作經(jīng)驗吧,,如有不當之處還望指正,。
1、解決問題的能力
機器都裝好了開機調試發(fā)現(xiàn)主傳送(傳送結構是兩個對壓的膠輥)方向反了,,原因是傳動軸上傘齒裝反了,,傳動軸上沒有位置重新裝傘齒了,現(xiàn)場圍了好多人,,問題解決不了就都停下來了,,當時一位提出換軸,換軸周期需要三天,,這個周期太長,。另一位提出兩個膠輥之間加一個齒輪反向,我看了一下提出這個想法真的是一位“老”工程師,。最后我讓裝配人員把主從動輪變換了一下,,方向對了。
2,、考慮問題的全面性
在對KN95機器改造的時候有一位提出將推送鼻梁條那套改為氣缸推動,,可以節(jié)約很多成本。然后我問他氣缸和伺服速度怎么同步呢,?他還挺生氣的,。
3、做事情要靠譜,,讓人放心
開發(fā)一款客戶定制的口罩機的時候,,在有參考圖片且有人員講解的情況,東西做錯了三次,。還有一位讓他整理圖紙,,整理了一個月,結果更亂了,。
我舉例本來只是想闡述一下我的觀點的,,沒想到很多人對案例本身感興趣,我也一并解釋一下吧:
![]()
第一個的結構如左圖,后來被我改為了右圖,,但這只是應急的辦法,,后來新做的都改了。
第二個要求是伺服主軸旋轉一圈鼻梁條要推動兩次,,如果推動改為了氣缸那么伺服改變速度了氣缸的速度如何匹配呢,?
第三個是整理的時候將新的舊的圖紙都混在了一起,想要找圖非常的麻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