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與德國制造是一個被無數(shù)次拿來對比的話題,,因此討論中國制造何時達到德國制造的水平也就成了許多人樂此不疲的事,。德國工業(yè)百年歷史的積累和沉淀與中國多快好省的發(fā)展過程,決定了兩國制造業(yè)的水平的天然差距,。
到底中德兩國制造業(yè)的差距有多大,,什么時候中國能追趕上德國制造業(yè)的水平?
德國工業(yè)的成就源自于一百多年工業(yè)革命的悠久積累與深厚沉淀,。而中國與之相比的差距,,我認為,不在于技術投資,,不在于創(chuàng)新意識,,而恰恰在于對“積累”與“沉淀‘的輕視。
輕松一點,,咱們先來講故事,。你是否也聽過:
1. 大公司的生產(chǎn)線會發(fā)生空包裝的問題,于是斥巨資請來博士生研究改造,。同樣的問題,,小作坊的農(nóng)民工用一臺電風扇把空包裝都吹走了。
2. 美國航天局斥巨資開發(fā)能夠在太空使用的內(nèi)壓式墨水筆,,而蘇聯(lián)宇航員——用鉛筆,。
咱們最喜歡這類小聰明了,還樂此不疲的傳誦,。而每一次傳誦的潛臺詞就是:哈哈你看,,高學歷有什么用,知識淵博有什么用,還不如我拍拍腦袋抖個機靈來的管用,。連武俠小說也是這樣,,苦練幾十年的人注定只是綠葉,主角只要撿到本秘籍就可以天下無敵了,。
——其實,,我們追求的就是一種自我安慰:別人付出的努力不值一提,我總能找到不努力也成功的方法,。
但很可惜,,現(xiàn)實不是這樣的。
——如果你知道蘇聯(lián)最終仍舊是斥巨資采購了美國的太空筆,,如果你愿意思考其中的原因,,那么你自然也該知道,每一個樂于“分享”那種故事的人,,都是在為自己貼上無知的標簽,。
——小作坊當然可以用電風扇吹走空包裝,但如果你是一萬條生產(chǎn)線的大企業(yè),,你去裝一萬個電風扇嗎,?一萬條線的空包裝,且不說產(chǎn)能浪費的問題,,光是每天撿盒子就能要你的命,。
![]()
電風扇的方法不好嗎?
好,,對于小作坊來說,,這就是最優(yōu)的解決方法。但問題是,,這個方法具備普遍意義嗎,?能夠適應更龐大、更復雜的環(huán)境嗎,?這就是問題了,。
小聰明、小機靈通常只在小作坊模式下有用,,當企業(yè)規(guī)模擴大了,、技術級別提高了,各種問題自然接踵而至,,裝電風扇這種小伎倆又能夠支撐多久呢,?蘋果這級別的公司是靠小聰明走到今天的嗎?拿小作坊的“權宜之計”,,去嘲笑大作坊“嚴謹踏實”,,這就是裹足不前的原因了,。所以中國不缺一夜暴富的土豪,卻沒有底子夠硬的龍頭,,此絕非偶然,。別人辛苦幾十年研究出來的技術和管理模式,這樣的積累不是抖個機靈就能一蹴而就的,。除了看到別人的"突破",,更請看到別人的"積累"。以現(xiàn)代科學而言,,后者甚至更為重要,。
說的難聽點,,對投機取巧的追捧,,其實就是對不勞而獲的幻想。社會風氣如此,,只能讓人徒呼奈何,。
![]()
現(xiàn)代科技的核心精神,不在于夢筆生花式的突破創(chuàng)新,,而在于承前啟后式的層層遞進,。達到這個目標的方式,就是三個字:標準化,。
標準化指的是一種建立共同認可的標準,、由此創(chuàng)建溝通渠道、提高溝通效率的過程,。比如使用統(tǒng)一的文字,,這就是最簡單的標準化,從此有了文明有了歷史有了人類的一切,。
說的更簡單一點,,就是一種讓別人能夠繼承、復制你的工作的表達能力,。
由此,,后人能夠在你已達到的成果上進一步努力,任何發(fā)展與進步,,必須要能積累下來才有意義,。
至于很多人認為的標準化等同于流水線,以為只適用于大批量廉價產(chǎn)品,,這是不了解標準化的本質(zhì),。
舉個例子:
假設你是一個沒有語言的猿人,今天你想吃烤野豬了,,你有兩種選擇:
1. 你學一聲豬叫,,有幾個弟兄聽懂了,,于是你們幾個去抓野豬。
2. 你也可以發(fā)明一個系統(tǒng)性的語言,,從“我”到“打獵”到“野豬”,,然后再花力氣推廣你的系統(tǒng),花力氣教育你的弟兄,,終于有一天你可以用每個人都理解的語言說:“弟兄們,,今天吃烤野豬,咱們走吧,!”
所以哪一個方法更容易,?很多人肯定覺得是第一種,我只要叫一聲就行了嘛,。但是你考慮過復雜情況么,?如果今天你要獵殺10頭野豬呢?如果你要抓猛犸象呢,?如果要指揮隊友怎么辦呢,?如果有人死活就是聽不懂你的豬叫呢?
標準化就是一種遠見,,一種將個體方案投射到復雜環(huán)境,、把每一步都為將來鋪路的思考方式。
我們當然無法要求所有人都具備這種遠見和精神,,但正是那些為未來而思考的偉人,,才能在文明歷程上留下印記。
再舉個例子,,看看中西方的差異,。就以做菜為例。讓我們比較一下中西方的菜譜,,以示公平,,咱們都做烤雞:
即便不懂英文,你也一定看得到差別:右邊充滿了精確的數(shù)字和單位,,甚至一只雞該有多重,、能夠喂飽幾個人都寫的清清楚楚。而左邊的,,不出意外,,當然就是各種“少許”、“適量”,。如果你是初學者,,請問你會選擇哪一邊的菜譜?哪一邊的更能讓人學會,、學好,?
——介于爭論的人太多,,我再解釋一下:標準化不代表單純的精確化,核心意義是降低溝通成本,。中餐食譜的問題不在于有沒有數(shù)字,,而在于大大提高了學習難度。如果我太蠢了,,就是看不懂“適量”是多少,,怎么辦?你咬死我,?拜托也別拿自由發(fā)揮當借口了,,真把幾克幾克寫明白了,你就不能自由發(fā)揮了,?你比我還蠢�,。磕阕屓藦哪:写�(shù)字,,和讓人從數(shù)字中自己調(diào)節(jié),,到底哪一個成本更高,?
![]()
舉個極端例子,,有一天現(xiàn)代文明沉入海底,億萬年后的新人類挖掘出了這兩份文物級的食譜,,如果他們破解了上面的文字,,西餐分分秒秒就能重現(xiàn)出來,而中餐就只能扔垃圾桶了,。然后他們會說,,西餐真好吃,西方文明真厲害,,中餐真垃圾,,可見這里的文明也很落后。你心痛不心痛,?
而更諷刺的是,,居然一天到晚有人分享:“老外學做中國菜,看到‘鹽少許,、糖適量’都崩潰了”——分享時甚至還充滿了自鳴得意之色,,簡直讓人以為中華美食是靠著“少許”、“適量”來統(tǒng)治世界的,。每次看到這種分享我都難過,。
中國菜的博大精深源于其深厚的底蘊,而正因為標準化的缺失,,所以美食的傳承變得十分困難,,傳統(tǒng)美食正在不可逆轉的流失,。你是否也抱怨過,口味正宗的老飯館越來越少,?就因為沒人知道適量到底是多少,,大師傅也許能夠把握平衡,傳到下一代時就沒人記得了,。
這種對標準化的輕視(甚至可以歸結為對邏輯思考的輕視),,正是意識形態(tài)上的根本缺陷。
——肯定有冥頑不靈的人要說,,中國菜是藝術,,不適合標準化。
首先,,你的拉面餃子就是藝術,,別人的漢堡披薩就是流水線出來的俗物。這種狹隘的民族主義正是不思進取的遮羞布,。
其次,,你要先掌握了標準化的方法,再融合自己的突破,,那才叫藝術,。而如果連最基本的標準法都搞不定,那叫“沒學會”,,說的多好聽都沒有用,。下棋也要學打譜,繪畫也要學明暗,,如果有人一上來就不肯學基礎,,那是純粹的耍流氓。
再次,,很多人不僅輕視了標準化的重要性,,更輕視了其難度。那些寫”少許“,、”適量“的人,,他們僅僅是不想寫數(shù)字嗎?恐怕他們也寫不出來吧,。不是我瞎說,,同一個菜讓他燒兩遍,估計咸淡口味都不一樣,。別說什么”適量“是為了創(chuàng)意發(fā)揮了,,你創(chuàng)出來了也沒用,因為你創(chuàng)完了自己就給忘了,。很多不寫數(shù)字的,,不是不想,,是不能爾。
真正做過科研的人就會明白,,實驗做的出是一碼事,,論文寫的出是另一碼事。
武俠小說總是喜歡說,,資質(zhì)平庸之輩拘泥于招式而不知變通,,于是自詡有資質(zhì)的投機者們便興高采烈的以為只要會變通就行了。殊不知你連基礎都沒打牢就胡亂變通,,取死之道爾,。
這正是當今的大多數(shù)中國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而相比較,肯德基麥當勞這種垃圾食品,,雖然水準不算太高,,但品質(zhì)始終如一。
別說經(jīng)歷幾十年都不會失傳,,而且你去街上隨便拉一個人都能做出同樣水準的炸雞——別小看了這個能力,,人家就是靠這一條橫掃全球。反觀中國,,連蘭州拉面都越做越差,,還口口聲聲的不屑于人家的科學方法。這正是讓人痛心疾首之處,。
而這些輕視傳承與標準化的人,也正是華夏文明失傳的幫兇,。
![]()
再來個西方的例子,,圣經(jīng)里有一段我特別喜歡:
人類最早是說同一種語言的,有一天大家聚在一起,,計劃造一座巴別塔(通天塔),,以挑戰(zhàn)至高的神�,!耙腿A說,、看哪、他們成為一樣的人民,、都是一樣的言語,、如今既作起這事來、以后他們所要作的事,、就沒有不成就的了,�,!�
上帝當然不能由著他們來。全知全能的神是怎么應對的呢,?放地震,、暴風雪、流星雨,?當然不會,,上帝只做了一件很微妙的事情:“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的言語,、彼此不通,。”于是愚蠢的地球人只能各自為戰(zhàn),,沒過多久就放棄了,。
再來個本土化的例子:但凡說到秦始皇的功績,必會提到“統(tǒng)一度量衡”,、“統(tǒng)一貨幣”,。這也是在執(zhí)行標準化管理的一個實踐,后人無論怎么丑化秦始皇,,這段功績都是無法否定的,。而事實也確實如此,統(tǒng)一了這些標準,,華夏才能作為一個整體而強大,。
這就是標準化思維的戰(zhàn)斗力。
為什么小聰明不行,。小聰明就是你的方法別人用不上,、別的場合用不上,所以放到整個文明長河里是沒有意義的,。你解決了這個個別問題,,很好,我為你的創(chuàng)新精神而喝彩,;但是人類的技術水平提高了嗎,?很難說。如果整個民族,,解決每一個問題,,都只能構成獨立事件,無法串聯(lián)在一起,,那無論多聰明都只能是原地踏步,。
而指望個體的創(chuàng)新突破能夠瞬間打敗別人整體的百年傳承,這無異于癡人說夢。所以“中國制造”如果想趕上甚至超過“德國制造”,,首先要把所有幻想都丟掉,,然后一步一個臺階地出發(fā)才是正途。
只有一步一個臺階的往上積累,,人類才能達到前無古人的巔峰,,正因為每一個巔峰都成為了后人的起點。
轉載自:工控網(wǎng)
(PS:類似的內(nèi)容,,之前好像有社友發(fā)過了,,就當加深下印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