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年前曾有位美國學者做過一個比較,發(fā)現當時中國工廠的工人薪資不足美國工人的1/20,,同時生活成本是美國的一半,。當美國工廠工人時薪23.32美元,,另加雇主還要支付每小時8.47美元健康保險時,中國工人當時的時薪只有1.36美元,,社保成本未知,。
以不足美國工人1/20的薪酬如何負擔接近美國1/2的生活成本?這種嚴重的分配不均讓中國工人薪酬上漲成為必然趨勢,。到2016年,,中國勞動力成本已經和美國的差距幾乎可以忽略,在美國每花費1美元的勞動力成本,,在中國也大概需要96美分,。這還并沒有考慮到物流成本。
很多人將中國制造競爭力下跌歸咎于勞動力成本走高,。如果這個邏輯正確,,那德國和瑞士這種勞動力成本奇高的國家早就不應該有大規(guī)模工業(yè)生產了,這兩個國家勞動力成本比美國都高出20%到30%,,但恰恰是他們在制造業(yè)的金字塔頂端游刃有余,。產品附加值高,自然勞工創(chuàng)造的利潤也高,,勞工的價格就不會對企業(yè)的成本產生劇烈的影響,。
以往中國制造講究“短平快”,中國工廠買中國制造的便宜機床,,5年后設備報廢直接更新,。但這幾年開始,越來越多的中國廠家愿意買德國的機床,,雖然價錢可能貴幾倍,,但產品質量得到提升,,而且從機床的使用壽命來計算單位成本投資,反倒更合算,。使用過程中也減少了因維修設備而耽誤工期的情況發(fā)生,,與客戶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
成功的歐洲制造企業(yè)靠的是產品品質和技術創(chuàng)新,,還有一種不浮躁的心理,。
令人細思極恐的是,借助高度自動化和商業(yè)模式的改變,,以后歐洲制造不僅會繼續(xù)把控高端精密技術生產,,還可能收復勞動密集型產業(yè)的部分江山。勞工價格本身對未來制造業(yè)而言,,本身就已經不再是決勝要素,。
|
|